烹煮之刑到底有多残忍?为何古代帝王常用,史官却从不敢记载

烹煮之刑到底有多残忍?为何古代帝王常用,史官却从不敢记载

《尚书·吕刑》记载了原始社会末期的刑罚制度,其中提到:“苗民弗用灵,制以刑,淮作王虐之刑曰法。”这被视为最早的刑罚记录之一。随着历史的进展,刑罚制度逐渐得到了完善,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。在夏朝时期,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墨、劓、剕、宫、大辟等在内的五种主要刑罚。到了周朝,特别是在纣王统治期间,又出现了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——“烹煮之刑”,其暴虐程度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刑罚。

传说周文王姬昌在被商纣王帝辛囚禁于羑里时,曾将长子伯邑考留下做为质子,供纣王驾车。然而,纣王极度暴虐、冷酷,根本不把人命当回事。为了试探姬昌,纣王将伯邑考活活放入大锅中烹煮,然后将煮好的肉汤赐给姬昌。姬昌吃下这肉羹后,纣王得意地说:“谁说西伯是圣人?他吃了自己儿子的肉汤还没察觉呢!”这种极其冷酷的行为,昭示了纣王的凶残,烹煮之刑也因此流传开来,被称为“镬烹”“汤镬”或“鼎镬”,其中“镬”即古代的大锅。受刑者通常会被活活煮死,整个过程既痛苦又漫长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的蔺相如也提到过这种刑罚,表示自己犯下欺骗之罪应该接受“汤镬”的惩罚。直到明朝永乐年间,朱棣即位后,才正式废止了这一酷刑。

尽管烹煮之刑直到明朝才被彻底废止,但自汉代以后,它在正式的历史记录中已鲜少出现。甚至在清朝末期,杭州的古代藩属遗址中还保留着一口巨大的铁镬,据说曾用于秦桧烹人,但史书未有明确记载。这种刑罚因其过于残暴,史官在记载时常常小心翼翼,避免给在位的君主带上“暴君”的名声。

展开全文

然而,在汉代之前,烹煮的刑罚记录相当频繁。春秋时期,宋国太子痤便因遭人诬陷,于公元前547年自缢身亡。宋成公得知真相后,懊悔不已,决定将诬陷太子的寺人伊戾烹煮致死。公元前479年,楚国的白公逃入山中自杀,微子追问其死因,石乞未曾作答,微子愤而将其烹煮致死。战国时期也有类似的例子,例如齐泯王因患恶疮而被一位高明的医师文挚治疗。为激怒齐泯王,使其将郁气发泄,文挚自愿冒犯其尊严。尽管齐泯王的病治愈了,但他认为文挚不敬,最终下令将他烹死。这个故事在后世流传时,竟有人编造出“文挚在沸水中三日不死”的传说,以表达对忠义的崇敬。

到了秦汉之际,商鞅将镬烹确定为死刑的一种正式方式,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例子是项羽和刘邦的心理战。成皋之战时,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,威胁要将其煮死。如果刘邦不投降的话。刘邦从容应对,回应说:“我与羽同是北面受命的王,且为结拜兄弟,你若真要煮死你的父亲,记得分我一杯羹。”项羽无可奈何,最后决定释放刘太公。

到了隋朝,烹煮之刑被认为过于残酷,逐渐从正式的刑罚体系中剔除,正史也不再有所记载。尽管如此,这种刑罚仍被非正式地使用,直到明朝才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三无的解释

三无的解释

07-19 👁️ 7920
黄帝内经哪个版本比较好?
我来贷利息是多少

我来贷利息是多少

07-02 👁️ 4988